欢迎光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百科!

校园百科

白春礼

白春礼,男,满族,1953年9月生,辽宁岫岩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荣誉校长。

  • 中文名:白春礼
  • 籍贯:辽宁岫岩
  • 研究方向:扫描探针显微技术,以及分子纳米结构和纳米技术研究
  • 职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荣誉校长
  • 荣誉: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学院院士

科研领域

白春礼院士作为中国扫描隧道显微学的开拓者之一,也是国际STM方面有一定影响和活跃的科学家之一,领导实验室开展了广泛、深入并且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动,并于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先后从事过高分子催化剂的结构与物性、有机化合物的X-射线晶体结构、分子力学和导电高聚物的EXAFS等研究。从80年代中期开始转入到纳米科技的重要领域--扫描隧道显微学的研究。主要工作集中在扫描探针显微技术,以及分子纳米结构和纳米技术研究。在白春礼博士的主持下,成功研制了计算机控制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获198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此同时,与中国科学院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合作,研制并开发另一台STM,获198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两项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共同获得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中国第一项关于扫描隧道显微学领域的奖励。随后,他率领的科研小组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原子力显微镜(AFM)(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台激光原子力显微镜、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弹道电子发射显微镜、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等多种扫描探针显微仪器。所获得的这些科研成果,由于以不同于国外的创新方式解决了一系列重要技术难题,先后获得六项国家发明专利。这些新型系列显微仪器的研制成功,为扫描隧道显微学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为中国在这一领域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利用研制的仪器,在极高分辨率的水平上,对材料表面结构与样品设备、形成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同时在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进行纳米级加工方面,对新型高密度信息存储方式和纳米科技的研究进行了重要的探索。

在基础研究方面,白春礼博士在使用这些新技术研究有机固体和大分子的表面结构方面做出了贡献。如用STM、AFM和磁力显微镜(MFM)研究了有机导体、有机铁磁体、有机自组装膜以及核酸、细胞等生物材料。这些研究结果,在原子或分子级分辨率的水平上,解释了材料表面结构与样品制备、形成条件的关系。另外,还首次利用AFM和MFM研究了磁性有机薄膜表面的形貌和磁畴,建立了一种研究几个分子层厚的有机LB膜表面微弱磁场分布的新方法,可达到纳米级空间分辨率。在单分子结构,有机分子自组装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高水平结果。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首次观察到半导体化合物二硫化钼的表面形貌,在原子级水平上揭示了这类层状化物表面结构的新特点。

组建了“北京本原显微仪器开发中心”,生产的STM整机很快打入国际市场。先后获国家和院部级二等奖以上科研成果奖7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80篇,出版中英文专著7本。


科研成果

1、研制成功了计算机控制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2、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原子力显微镜(AFM)

3、第一台激光原子力显微镜

4、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5、弹道电子发射显微镜

6、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

7、在原子或分子级分辨率的水平上,解释了材料表面结构与样品制备、形成条件的关系


学术称号

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

白春礼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97);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06);

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2007)(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中国人);

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2008);

印度科学院荣誉院士(2009);

德国工程院院士(2011);

丹麦皇家文理学院外籍院士(2012);

美国、英国、瑞典、丹麦、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多所大学的荣誉博士;

国务院“全国先进工作者”、中科院首届优秀青年科学家(1989);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0);

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1992);

2014年5月3日,因白春礼是纳米科学领域的先驱之一,且在相关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白春礼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

2016年4月20日,白春礼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标签

  • 中国科大荣誉校长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扫描隧道显微学的开拓者之一

同义词

手机端

手机端

联系我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