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百科!

校园百科

常春藤

常春藤,(拉丁学名:Hedera nepalensis var. sinensis (Tobl.) Rehd)五加科常春藤属多年生常绿攀援灌木,气生根,茎灰棕色或黑棕色,光滑,单叶互生;叶柄无托叶有鳞片;花枝上的叶椭圆状披针形,伞形花序单个顶生,花淡黄白色或淡绿白以,花药紫色;花盘隆起,黄色。果实圆球形,红色或黄色,花期9~11月,果期翌年3~5月。 常春藤叶形美丽,四季常青,在南方各地常作垂直绿化使用。多栽植于假山旁、墙根,让其自然附着垂直或覆盖生长,起到装饰美化环境的效果。盆栽时,以中小盆裁为主,可进行多种造型,在室内陈设。也可用来遮盖室内花园的壁面,使其室内花园景观更加自然美丽。常春藤全株均可入药,有祛风湿、活血消肿的作用,对跌打损伤、腰腿疼、风湿性关节炎等症均有治疗效果。

  • 中文名:常春藤
  • 学名:Hedera nepalensis var. sinensis (Tobl.) Rehd
  • 别名:土鼓藤、钻天风、三角风、散骨风、枫荷梨藤。洋常春藤
  • 科属:五加科 常春藤属

特征简介

常绿攀援藤本。具气生根。叶互生,革质,在不育枝上通常为三角状卵形或三角状长圆形,叶缘全缘或3裂。伞形花序单个顶生,或2~7朵总状排列,或伞房状排列成圆锥花序;花淡黄白色或淡绿白色;花瓣5枚,三角状卵形;雄蕊5枚;花盘隆起,黄色;花柱全部合生成柱状。果实球形。花期7~8月,果期翌年3~5月。

利用价值

枝叶供观赏用。全株入药。

物种分布

分布地区广,北自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河南、山东,南至广东(海南岛除外)、江西、福建,西自西藏波密,东至江苏、浙江的广大区域内均有生长。越南也有分布。

校园相关

校园常见植物。

其他

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指的是由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八所大学组成的体育赛事联盟(参见NCAA词条)。它们全部是美国一流名校、也是美国产生最多罗德奖学金得主的高校联盟。此外,建校时间长,八所学校中的七所是在英国殖民时期建立的。这八所院校包括: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布朗大学及康奈尔大学。

美国八所常春藤盟校都是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一样它们同时接受联邦政府资助和私人捐赠,用于学术研究。

由于美国公立大学享有联邦政府的巨额拨款,私立大学的财政支出和研究经费要低于公立大学。

新常春藤(New Ivies):25所院校因其高质量的教育和不断取得的国际学术成就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青睐,这些学校被称为“新常春藤”院校: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北卡罗来纳大学 、埃默里大学、圣母大学、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波士顿学院、塔夫茨大学、伦斯勒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范德比尔特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密歇根大学、肯阳学院、罗彻斯特大学、莱斯大学、纽约大学、戴维森学院、科尔盖特大学、科尔比学院、瑞德大学、鲍登学院、富兰克林欧林工程学院、斯基德莫尔学院、玛卡莱斯特学院、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联盟。

小常春藤(Little Ivies):美国东北部一众顶尖文理学院,包括威廉姆斯学院、艾姆赫斯特学院、卫斯理大学、斯沃斯莫尔学院、明德学院、鲍登学院、科尔比学院、贝茨学院、汉密尔顿学院、哈弗福德学院等。

公立常春藤(Public Ivies):这个词最早是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教授理查德·摩尔(Richard Moll)在他的书《公立常春藤:美国最好的公众本科大学指南》(1985)中创造的。Moll是圣塔克鲁兹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招生委员会主任,他走遍全国考察高等教育质量,觉得不少公立大学是以“在公立学校的价格提供常春藤盟校的教育”,但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一点。Moll将这些一流的公立大学名之为“公立常春藤”(Public Ivies),并在1985年出版了一本专著。特别地,他指出了八所(和常春藤盟校的数量一致)被他认为是从外在到内涵都和常春藤盟校一致的公立学校。

必须注意的是,当年入选的大学以及候选名单,都是美国大学协会(AAU)认证的美国一流大学。

加利福尼亚大学(仅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威廉玛丽学院、弗吉尼亚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佛蒙特大学、迈阿密大学牛津分校

最初候补名单——理查德·摩尔也在书中列出了一份第二梯队的公立常青藤名单,包括9所学校:

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佐治亚理工学院、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

、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资料来源

《中国科大校园草木》,沈显生主编。-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8.8 ISBN 978-7-312-04512-7.
百度百科:常春藤

标签

同义词

手机端

手机端

联系我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2022